第四屆監察委員被提名人李復甸
列席立法院第7屆第1會期第1次全院委員會口頭報告 97年7月3日
主席、各位委員先進:
我國古制將行政、監察、軍事三權並立。秦漢以降,稱御史大夫,設御史臺或臺院、殿院、察院。目的在「糾察官邪,肅正綱紀」;蒙古入主中國,初無御史臺,後因政事廢弛,非但設御史臺「掌糾察百官善惡」之外,尙增加「察政治得失」的功能,連「生民休戚」也要糾察;明清之都察院,掌「正官風」、「劾官邪」、「正法紀」、「雪冤獄」、「恤黎民」、「肅邊政」、「便人民」,職掌範圍愈廣。民國繼起,國父孫中山先生延承古制,分五權。以監察院監視「非違」,察知「越軌」。彈劾違法或失職之人員;糾舉違法或失職之行為;糾正各機關之工作及設施,促其注意改善。簡言之,監察院在職司政府之廉與能。
一般輿論看監察制度,多著重監理官箴廉潔,乃針對「德不稱位」之人;但是對於尖刻刁難、不理民怨、敷衍塞責等「能不稱官」者,卻鮮少指摘。行政人員為了逃避圖利之嫌,嚴格解釋法條,從狹適用行政裁量,枉顧行政倫理之「信賴利益」與「比例原則」,人民苦於官吏之苛暴。左傳所說「視民如傷」,卻在民主政治的現代,人民經常無法獲得行政體系的合理對待。
對於司法人員常責其「失于出」,卻少督責其「失于入」。尚書呂刑中有「五過之疵,唯官、唯反、唯内、唯貨、唯來。」意思是:「只看官勢,私仇報復,内親插手,財貨賄賂,關係請託」是出入人罪的五種錯誤。近來不只司法案件,就是行政作為中,人民也看不到公正平允,遺留社會太多不當聯想的空間。畏於官勢者有之,夤緣攀附者有之,勾結豪富者有之,賄賂請託者有之,刻意構陷者亦有之。
若有機會得
鈞院同意通過出任監察委員,定當「不徇人情、不任喜怒、不黨親昵、不畏豪雄、不顧禍福、不計利害」,積極糾察違失,為「廉」「能」政治,盡一己之棉力。濫竽上庠三十年兼業律師十六年,無論授課、研究或服務,自認均勤謹努力。所授國際私法、國際法、海商法、仲裁法、比較司法制度、電腦法、跨國法律專題研究、爭端救濟替代專題研究等科目,對司法、交通、外交等委員會之事務應可提供所學。
遞補第六屆立法委員一年任期之中,了解學習立法程序與行政運作,受院內先進指教甚多,尙祈繼續支持督促,至深感謝。
2008年7月3日 星期四
[+/-] | 不徇人情、不任喜怒、不黨親昵、不畏豪雄、不顧禍福、不計利害 |
2008年7月1日 星期二
[+/-] | 鼓勵以方,則野無抑鬱之士 |
有所不得‧反求諸己 序「新黨危機」
李復甸
中國自古便是一個懦弱的民族。庭訓總是告誡子弟「是非只因多開口,禍害只為強出頭」。《論語》中更是成篇累牘地教人「為邦不入,亂邦不居」,「邦有道,危言危行;邦無道,危行言遜。」說,「邦有道則仕,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。」又說「時而後言,人不厭其言。」總之,中國人怕事,也不願一直言無隱。在政治上的發言,尤其是極其謹慎。
然而,在中國也有勇於言責,而寫下血跡斑爛的史頁。唐代名臣陸贄在奏書中曾有:「臣每讀前史,見開誠納忠之士,乃有『泣血』『碎首』『牽裾』『斷鞅』者,皆以進議見拒,誠懇激忠,遂至發憤逾禮,而不能自止故也。」
由於忠貞之士每每認為「明主可以理奪」,故而敢於忠言直諫,偶遇未能打動上位者清明之時,不免就有剖肝泣血,碎首不恨的青史留存。讀到這些事蹟,都不由令人感覺內心激動,擲書三嘆。
新黨之崛起,始於國民黨內理念之爭。且毋追究爭論之起源,係出於誤會與否。新黨由不成氣候的新國民黨連線,發展成第三勢力,已是不爭的事實。新黨的發展,誠如書中所說,在「呼群保義」的走告聲中,凝聚了為數可觀的實力,支持之群眾也由北而南逐漸增加。然而,黃旗之下固然有「諤諤之士」,但亦有「嘿嘿之徒」;有「厲直剛毅」之人,亦有「拘扃韜譎」之人;有「勞謙君子」,亦有「倖進小人」。作者以從事政治新聞採訪工作之多年經驗,隻眼獨具,識見深刻,下筆尤其老辣。生動的描述之中,含褒貶月旦之精義。作者以求全責備之心,寫此「痛書」,猶可見作者面對社會責任之自我期許。若是新黨「也」不能察納雅言,走出一條更寬闊的道路,則不能免於淪落為「失意政客」的俱樂部。
適才適任無疑是廉能政治的首要條件。 國父孫逸仙先生在《上李鴻章書》中提到「教養有道,則天無枉生之材;鼓勵以方,則野無抑鬱之士;任使得法,則朝無倖進之徒。」若是國內各政黨仍不能摒除金權與派閥的影響,繼續勇於內鬥而內耗,任由一群「能不稱職,德不稱官」的蠢材和奴才,繼續糟蹋政治,則受害的將是全體民眾,而危機亦絕非獨存於一特定的政黨。
新黨危機. 作者:江中明; 出版社:商周出版; 出版日期: 1995年10月31日;